📌 第 1 个月:打基础
- 阅读 20–30 篇相关文献(高光谱成像、多模态融合、农产品检测)。
- 确定研究问题 + 主场景(例如核桃/胡桃氧化检测)。
- 拟定研究假设:为什么你的方法能比现有方法更好。
👉 产出:文献综述笔记 + 研究问题清单。
📌 第 2 个月:方法设计与初步实验
- 设计方法框架(模型结构图、流程图)。
- 搭建初步实验平台(小数据集,先跑通)。
- 选择对比基线模型(CNN、VIT、MAE)。
👉 产出:方法原型 + 图 1(系统结构示意图)。
📌 第 3–4 个月:主场景实验(做深)
- 数据采集:收集大规模样本(不同氧化时间/条件)。
- 实验设计:测量 POV、AV、颜色等指标。
- 模型训练:完整跑通主场景实验,输出分类准确率、曲线图。
- 数据分析:用统计学验证结果显著性。
👉 产出:图 3–6(主场景结果) + 实验数据表格。
📌 第 5 个月:副场景扩展(做广)
- 医学小实验(血氧检测/组织样本)。
- 工业小实验(苹果碰伤/纺织品缺陷)。
- 其他应用(环境或天文)可选 1–2 个轻量实验。
👉 产出:图 7–9(副场景结果)。
📌 第 6 个月:写作与收尾
- 撰写论文(IMRaD 结构):
- 引言(3 段式逻辑)
- 方法(图 1–2)
- 结果(主场景 + 副场景)
- 讨论(意义 + 展望)
- 图表说明(Caption:这张图告诉了什么科学信息)。
- 内部审稿(导师/同学反馈)。
- 根据反馈修改,准备投稿。
👉 产出:完整论文初稿 + 投稿版本。
📌 论文写作每周任务清单(24 周)
第 1 个月(Week 1–4) → 打基础
- Week 1:搜集核心文献 10 篇,整理高光谱成像的研究现状。
- Week 2:再看 10–15 篇论文,重点是“方法类(模型/传感器)”。
- Week 3:总结现有方法的不足,写 1 页研究问题草稿。
- Week 4:和导师/同学讨论研究问题,确定「主场景」应用。
👉 目标:形成 研究问题清单 + 主场景选择。
第 2 个月(Week 5–8) → 方法设计与初步实验
- Week 5:画出方法框架图(流程图/模型结构)。
- Week 6:搭建初步实验平台,用小数据集跑通。
- Week 7:确定对比基线(CNN/VIT/MAE)。
- Week 8:生成图 1–2(系统结构示意图 + 初步性能曲线)。
👉 目标:完成 方法原型。
第 3–4 个月(Week 9–16) → 主场景实验(做深)
- Week 9–10:采集数据,保证样本量充足(不同氧化条件)。
- Week 11–12:做理化指标实验(POV、AV、颜色)。
- Week 13–14:训练模型,跑主场景实验。
- Week 15–16:数据分析 + 绘图(分类准确率、对比曲线)。
👉 目标:产出 图 3–6 + 主场景实验数据表格。
第 5 个月(Week 17–20) → 副场景扩展(做广)
- Week 17:医学场景小实验(血氧/组织)。
- Week 18:工业场景小实验(苹果碰伤/纺织品)。
- Week 19:环境/天文小实验(可选,轻量化验证)。
- Week 20:整理副场景结果,生成图 7–9。
👉 目标:产出 副场景图表。
第 6 个月(Week 21–24) → 写作与收尾
- Week 21:撰写引言(3 段逻辑)。
- Week 22:撰写方法与结果部分。
- Week 23:撰写讨论部分(意义 + 展望)。
- Week 24:内部审稿,修改,准备投稿。
👉 目标:完成 论文初稿 + 投稿版本。
🎯 这样安排的好处:
- 每周任务明确,不会迷茫。
- 保证前期深度(主场景),中期广度(副场景),后期质量(写作)。
- 即使中间某个实验不顺,也能在周任务框架下调整节奏。